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动态 > 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市场将迎来空前...
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市场将迎来空前规模,产业体量被定义超过2万亿元

发布时间:2017-07-14浏览量:1494次

黑臭水体治理,2017年水环境产业的新增长极。环保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仅有近3成的黑臭水体成功实现“摘帽”。业界普遍认为,由此带来的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市场将迎来空前规模,而这一产业体量也被定义为超过2万亿元。

 
曾有舆论指出,作为环保产业喜获政策“福袋”的红利年,2017年亦是各细分领域的考核拐点。黑臭水体治理便是其中之一。
 
  被业界寄予厚望的水环境法治纲领近日终于定调。随着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成功通过表决,中国水环境治理产业将新增另一重“护身衣”。作为8年来的首次重启修订,此次焕发新颜的《水污染防治法》相应调整了逾50处细则,并加大了水环境质量追责力度、工业面源污染与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加大环境监测的垂直管理力度。
 
  自此,在水环境治理走向法治新格局的同时,“无从遁迹”的黑臭水体也将驶入治理快车道。“2015年吹响了新一轮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集结号,2016年则是持续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的攻坚阶段。”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看来,2017年的水环境治理便是迎来了阶段性大考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随着高规格“环保钦差”相继落地、紧盯各地劣质水体环境,各地治水相继挺进剿劣深水区都将对黑臭水体治理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
 
  更早之前,则是两年前落地的《水污染法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作为首次明确水体“摘帽”的治理路径图,水十条制定了更为明确的时间表:截至今年底,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在内的三大行政区域都将基本根除黑臭水体。
 
  但黑臭水体的治理成绩单却让业界忧心。在环保部3月对全国200余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进行的普查中,累计确认黑臭水体近1985个。而在上述黑臭水体中,逾33%已完成整治,其余6成左右的水体或处于整治中,或正酝酿量体裁衣的根治举措,又或者正在筹备前期的准备工作。而这也意味着,在距“水十条”考核节点还剩下三季度的时间里,仍有逾6成的水体仍待“摘帽”。
 
  “十分艰巨”,这是业界对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一致看法。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指出,除了地级以上城市,国内还有近1800个县级市、县和自治县,如果每一个地区至少有一条黑臭水体,全国还有2000余条黑臭水体治理需求待释放。对此,众多业界人士明确指出,之所以水体环境治理效果“看不见”,一定程度源于部分水域出现反弹现象。也正因此,给水体“摘帽”便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命题。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代表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正成为另一个独具万亿投资规模的水务风口。种种迹象佐证,仅以目前尚未“摘帽”的水体治理进程而言,对应的细分领域投资将逾6598亿元。加之治理大考与顶层设计的双重驱动下,水环境治理业界资深人士肖琼进一步指出,整个“十三五”期间,黑臭水体治理投资体量将达到万亿级别,且在2017年有望持续扩容。
 
  近乎在同一时间,以“摘帽”为主的水体整治也出现了颇多亮点。一方面,过去,水体治理主要由单体项目分散治理。在供给侧改革体制的强力助推下,黑臭水体修复开始步入旨在标本兼治的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新阶段。另一方面,在竞争体制层面,由于PPP时代与社会资本的强势助推,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主体开始取代以往的固有商业环境,进而培育出专业、精准的水环境治理龙头企业。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水环境治理集中释放的产业风口,黑臭水体治理亦是水务群雄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处于水处理产业链中的碧水源、巴安水务、北控水务等龙头企业将获益明显,率先喝上这场万亿红利的“头啖汤”。

Copyright © 2020 -2019 成都华意中联展览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蜀ICP备1901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