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动态 > 国资密集进入环保产业 行业大洗...
国资密集进入环保产业 行业大洗牌来了?

发布时间:2020-04-21浏览量:1876次

近日,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碧水源等多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公告称,与相关央企、国企达成合作,即将成为国资控股公司。

今年以来,“国家队”入主环境产业企业的步伐加速,专家表示,环境产业大洗牌大重组已开启,未来或形成央企、国企主导投资,进行资源配置,民营环保企业转向细分市场领域或以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参与产业分工的格局。



国资密集入主环保行业上市公司

铁汉生态日前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公司股东结构,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推进上市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水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合计转让约10.11%公司股份。同时,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中国节能拟以现金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在一系列交易完成后,中国节能对铁汉生态的持股比例可能超过20%,并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铁汉生态股票于4月13日开市起停牌。

连日来,国资密集入主环保生态企业,引发市场关注。就在3月中旬,中国节能刚刚完成与国祯环保的“联姻”。

3月13日,国祯集团宣布终止与长江环保及三峡资本之间的股权转让,转而与中国节能签署股权转让及表决权委托协议,拟将15%的股份转让给中国节能,并将约6.26%表决权委托给中国节能行使。交易完成后,中国节能将拥有国祯环保29.95%的股份表决权,中国节能将成为国祯环保的控股股东。

3月11日,碧水源也发布公告称,中交集团拟定增入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拟认购4.8亿股,占本次非公开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15.2%,发行价格为7.72元/股。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节能是央企中专业从事环保水务的企业,拥有500余家下属企业,其中二级公司26家,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平台:太阳能、节能风电、万润股份、中环装备、中国地能。

“三峡系”今年也开始在A股市场“扫货”,虽然其与国祯环保没有达成股权合作,但却相继入股启迪环境旗下雄安浦华水务、兴蓉环境、纳川股份以及上海环境。同时,还进一步增持港股上市公司北控水务,动作不可谓不大。

事实上,近两年来,国资与环保行业的民企合资合作非常多,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环保产业领域,包括不少民营的环保龙头企业。

而除了入股环保企业以外,国资还以其他多种形式进入环境产业领域。

如基建央企中国中铁直接以项目工程为切口进入环境产业领域。4月8日,注册资本10亿元的中铁水务正式成立,成为中国中铁第九大业务板块。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国企进场在2015年前后就已经进入高潮,2017年的时候有所放缓,2019年以来因为很多民企需要纾困等原因,国企进场又开始加速。马辉提到,国企进场分为四种途径,一是为民企纾困而来,加速了产业的逆向混改,主要以四川、浙江等地方国资以及大型央企为主,这一行为是政策性和市场驱动叠加的结果;二是2015年前后为环保市场而来,主要以葛洲坝、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中车、中信等大型央企为主,这个是偏市场行为;三是偏政策行为,为国家战略而来,主要以三峡集团为代表;四是近两年又崛起的一批地方环保集团,主要以江苏、河南、陕西等地方国资平台为主。



新时期环保产业需要“国民共进”

由于国资的密集进入,环保产业“国进民退”的声音不绝于耳。

“当前环保领域的趋势应该说是‘国民共进’”,中央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产业总体上民企进来的早,国企进来的晚,但环保产业基础投资大,单单依靠民企也撑不起来,两者都要发挥作用。当前部分民营环保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资金链条面临断裂风险,有主动寻求国有资本进入的需求。

事实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做大的同时,也面临行业粗放增长,过于依靠投资驱动等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评述及政策建议》指出,从2017年末开始,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环保产业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扩张导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升高。与此同时,伴随着 2018 年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资本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减低,对于环保企业融资投放更加紧缩。

李锦指出,近年来,一些民营环保企业发展比较激进,负债率普遍较高,企业短债长投、资金错配现象突出,面临去杠杆和金融监管纠偏的压力比较大,出现经营困难。比如东方园林、启迪桑德、清新环境、碧水源等,都出现现金流危机,从而主动请央企进入。

铁汉生态主营业务为生态环保及市政园林工程承包建设,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铁汉生态IPO前一年的营收只有4.16亿元,但到了2017年,其营收达到了81.88亿元,创造了高增长神话。但2018年以来,公司业绩大幅跳水,负债率高企。

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铁汉生态亏损19500万元—20000万元,上年同期为亏损9342万元。2019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铁汉生态实现营业收入51.31亿元,同比下降3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8.88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04亿元。2019年中报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铁汉生态资产负债率为74.7%。

同时,刘水所持股份的质押水平也在高位。公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6日,刘水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铁汉生态股票累计质押数量为7.36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92.5%,占铁汉生态总股本的31.38%。其中,刘水个人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为6.79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94.26%,占铁汉生态总股本的28.95%。

一方面,为民企纾困,以及更大力度支持地方建设等,更多的是“央企担当”的使命任务。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2019年末,头部受困民企大面积采取股权纾困,产业中有16家环保上市民企发生实质性股权转让行为,其中15家受让方为国资,10家实控人变更,涉及交易金额约180亿。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长期来看,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有资本有助于解决短期内的债务、质押问题,有助于在使用融资工具时,解决增信、担保和风险分担问题。此外,国有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对接更加丰富的地方政府资源,在国资的帮助下,环保产业投融资“纾困”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碧水源2019年三季报显示,其业绩增速由跌转升,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61.7%,现金流好转超预期,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2.4亿元,与2018年全年13.1亿元水平相当。国盛证券表示,碧水源各项指标好转显示中交集团入股后与其合作开展良好,助力公司重归高增长轨道。

另一方面,央企国企经由与民企合作进入环保产业,也利好自身业务发展。

在华西证券环保公用行业首席分析师晏溶看来,从2009年环保基建启动到现在,主要还都是以民企参与为主。“开始时可能市场比较小,不太适合大体量的企业进来,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环保市场空间不断增长。而现在一些央企也面临着要找到新发展领域的问题,兼具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环保产业契合一些央企、国企需求。而经过2018年到2019年环境领域的市场调整,国资再做相应的收购,价格方面也比较合适。”晏溶在授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马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当前环境产业领域,民企国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任务非常艰巨,国家层面组建了几个大的平台,如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等,由它们牵头做一些大的区域性集中环境治理,只有央企、国企才有这么大的资金调配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

“此外,一些央企、国企在自己所处的行业进入瓶颈期,也需要做一些转型,包括横向地做一些跨区域的布局。而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且又有很大市场需求,环境产业很自然地就被这些央企、国企纳入视野。”马辉谈到。

而通过与民营环保企业的合作,国企也可以补上自己在相应领域的缺口或强化自身的优势。

晏溶介绍,以中国节能为例,最近控股铁汉生态与国祯环保,原因就在于中国节能此前旗下的五个上市公司标的,没有一家是完全涉足环保领域的水与固废领域业务。但是,中国节能体内,最大的资产就是污水处理、供水等水务类资产,以及固废类资产,垃圾焚烧类资产规模也很大。并且,中国节能现在也参与到“长江大保护”大项目中。所以,它有在资本市场收购相应标的需求。这样,未来它也能够更好地完成诸如“长江大保护”这样的国家任务。



万亿级行业大洗牌通道打开

“国企加速进入以后对环保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马辉表示,对比2018和2019中国环保企业50强发现,国企与民企数量从2018年的基本持平,变为2019年的接近2:1。此外,前10强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到半数,包括北控水务、东方园林、碧水源、启迪环境等。现在的环保产业和10年前,甚至是5年前相比,可以说有质的飞跃。

“环保产业是政策主导型和市场驱动型相合的产业,目前正是由政策主导向市场驱动过渡的阶段,”李锦表示,在今后的5年之内,环保产业将进入一个大洗牌大重组阶段。

“绿色环保产业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民企扛不住。央企、国企大规模进入,成为投资主体,民企则专注于单向的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或是未来趋势。”李锦谈到。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国家层面的政策驱动,态度非常明显。”李锦表示,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新时代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排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抓手。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环保产业极速上升,行业“十四五”将有更大的投资潮流。国家政策也会给予更充分的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

此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2019)》显示,2018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6000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18.2%,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9090亿元,同比增长约20.4%。

环保产业早已成为万亿级行业,不过,该《报告》也显示,环保产业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利润下滑,下行压力增大的问题。

此外,环境产业集中度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强,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环保产业亟需进一步转型升级,走向更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发展到今天,全国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燃煤电场脱煤脱硫设施几乎都处于高位,这个时候就要回归环境治理的本质。环境治理肯定不是投资性产业,也不是基建工程类产业,它是技术服务型产业,”马辉表示。

马辉认为,当前的产业格局已经非常清晰,央企、国企扛起投资大旗、进行资源整合,做一些集中式的环境整治,包括国家级的、区域性的大型项目。民企要关注细分领域和技术创新,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和国际环保巨头比,当前的环保企业向服务中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大整合与大洗牌的过程中,环保产业正在走向技术深耕期,也将会回归服务业的本质,”马辉强调,环境污染治理归根结底是个技术活,是技术产业,光有投资是不能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达成,还需要环境技术、环境设备、环境专业服务能力。民营环保企业未来主要是通过核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来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

展望未来,李锦表示,“今后的几年内,将会出现以央企、国企为龙头的绿色生态产业集群,以大的绿色生态产业集团群为中心,带动整个国家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国资入场之后:融合应不是问题

“对于一些处于困境的民营环保企业来讲,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能够跟自己业务协同度非常高的央企合作,公司原来的实控人能成为整合后企业第二大股东,并且企业还能够保持原有的管理层基本不变。这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晏溶表示。

据了解,有些民营环保企业在国资入股后,经济效益出现了正向增长的面貌。晏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种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订单获取等业务方面,如果跟大股东的协同效益好的话,订单获取肯定比之前好,这样就可以带来营业收入的增长。二是财务费用等方面,央企入资之后,民企变成央企控股的企业,公司可以对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特别是短期贷款,做一下置换。置换之后,可以降低财务费用,从而带来净利润水平的提高。”

“尤其对于一些资金有很大问题的民营环保企业,央企进入的时候,首先可以通过定增给它们提供一笔资金,解决这些民营企业短期还贷、还利息压力。其次,借助央企平台,这些企业可以获得成本低的融资。再加上订单、业务方面的的明显改善,对于基本面不佳的企业,业绩反转会比较明显。”晏溶强调。

而对于国资进入以后的融合问题,晏溶表示,“其实从目前的情况看,央企在跟民营企业谈判的时候,可能都会有一些承诺。比如未来三年管理层不做大的变动,以及未来三年的业绩对赌等。一般在这三年期间,央企对于民企的实际运营层面上的管控力度还是比较小的,基本会保留原有管理层风格,所以在并购完成之后,特别是在头三年的时候,融合应该还是比较融洽的。”

“而经过三年潜移默化的磨合之后,原有的民营企业管理层是想进一步出让股权,作进一步的退出,还是继续保持现有状况,应该都没有很大的难度。”晏溶接着谈到。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营环保企业与央企、国企的合作,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被国资看上的环保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定行业地位或优势的龙头企业。而在环保行业,中小民营企业占比尤其大,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不容忽视。

《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2019)》显示,从企业规模看,我国环保企业依然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列入该年度统计分析的环保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6%、24.8%,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为71.5%。

马辉表示,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许多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未来的中小微环保企业或者说民营环保企业,它们的出路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硬核实力,包括核心技术、核心业务能力等。只有拥有自己的硬核之后,才能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在市场空间中有立足之地。对于中小微环保企业来说,不断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创新是关键。



Copyright © 2020 -2019 成都华意中联展览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蜀ICP备1901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