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 标、垃圾分类的类别、激励机制等内容,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大部分市民都清楚生活垃圾需要分类的道理,然而,真正做到有效分类投放却难言乐观。面对任重道远的垃圾分类工作,有环保组织和业内专家认为,应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从家庭源头进行减量分类,更期盼从政策上推动垃圾减量分类系统建立和制度的完善。
个人实践:倡导垃圾分类,应积极地支持和参与
今年,是成都市民张鸣参与垃圾分类的第四个年头,近四年来她所居住的小区一直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探索。
“虽然进展缓慢,但小区运输可回收垃圾的车辆已从最初的小三轮变成了卡车。”张鸣告诉记者,最初倡导垃圾分类,只是在小区设置分类垃圾桶,真正的改变来自公益机构走进小区,对居民做了深入的环保知识普及后,“在公益机构的引导下,小区住户从记录每日的垃圾量,到开始分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现在每周六上午都会将分好类的垃圾送去小区的投放点。”
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张鸣和家人也曾产生过分歧。
“过去都是废品回收匠上门服务。刚开始家人觉得分类投放没有回收匠上门回收付钱来的实际,我就和他们讨论,既然倡导垃圾分类,就应该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几年下来,全家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张鸣说,但是,小区内的可回收垃圾桶里总会有不该扔进去的生活垃圾,这说明大家的认知还是不足。
和张鸣不同,那些所在小区没有专业环保机构上门服务的市民,只能寻找固定回收匠。
“平日里有意识地做垃圾回收分类,但现在废品回收的价格都很低,专门的回收匠也越来越少。”市民梁小姐说。
行业探索:协会引导、企业参与,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
面对市民的困惑,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在业内看来,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作,在城乡垃圾产生、分类、流转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不断减量化,在流转的各个区域、各个环节不断地将垃圾变成资源,做到应收尽收,环保回收,安全回收,高效回收。
基于此,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与成都楼宇行业积极探索成都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机制,以互联网+战略的模式建立领域跨界联合,通过整合行业协会之间和行业企业之间资源,创新合作机制,率先推动甲级、超甲级写字楼宇开展实施垃圾分类工作。通过行业协会的推动引导、回收企业的实践参与,提高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提高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目前,大量快递垃圾都集中在写字楼、学校和居民小区。很多人并不能顺利找到回收人员,只好全部丢弃在混杂的垃圾桶里。不仅如此,目前,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不在少数,可是个体在前端做了分类后,最终运输时仍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混在一起。而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桶则更为尴尬,市民常常分不清楚该如何丢弃不同类别的垃圾。
城市探索:试点先行 源头减量 举手之劳为环保
我们从成都市城管委了解到,今年成都将进一步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进程,开展垃圾强制分类试点,明确市级各相关部门职责及工作任务,加快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建立健全对街道、物业公司及专业服务企业的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定期考评通报制度和第三方测评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全镇收集垃圾量由2016年2车/天下降为1车/天,处置费用下降了50%。”据成都市金堂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金堂县金龙镇在县城管局指导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特别是针对农村院落分散、垃圾多、处置难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村委组织、村民自治”的农村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金龙模式”,切实达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公害化”管理自成效。
不仅如此,成都也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启动成都城管委机关和全市中小学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将分类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开展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使广大师生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普遍增强,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热情高涨,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入民生实事目标,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成都市城管委固废处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在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期盼市民能够积极参与,“举手之劳为环保。”
环保机构:建立完善的制度,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已推行垃圾分类多年,但效果甚微。
一些环保机构的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成都或需要突破两点:首先,形成较为完整的完善的垃圾管理系统,目前成都的末端处理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样单线条的处理模式,且中端清运仍是混合,这导致居民认为自己在家分了也没用,缺乏动力。其次,关于垃圾减量分类的舆论宣传,意识倡导还比较缺乏,公众很少有机会和途径学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对垃圾减量、分类的理解和认同度较低,不清楚减量分类的真正意义。
“眼下,成都可以在一些街道、社区、小区的层面探索,在这些相对较小和闭合的区域,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借助社会力量,社会组织负责前端教育引导工作,企业负责分类清运、回收的工作。此外,尝试湿垃圾就地化就近资源化处理,降低垃圾清运环节的费用,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强制分类的学校等单位,则是一个易于建立健全垃圾管理系统的组织单位,同时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就可以推动家庭,辐射更广的公众,因此专门针对学校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学校项目,可以做出示范效果,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在多年致力于推动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深刻意识到垃圾处理是一个涉及环节多、相关方繁多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好、完善好这个系统和制度,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各司其职,协同合作。